肯尼亚自1963年独立以来,一向重视吸收利用外国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1964年**颁布实施《外国投资保护法》。英、美、德、法等国在肯设有数百家公司,投资领域遍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2003年肯新**上台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2007年外国直接投资(FDI)7.28亿美元。2014年,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2亿美元。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经济陷入困境,80年代中期得到恢复。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滑坡。1991年起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并取得成效。1994年至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腐败为由中止对肯贷款,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每况愈下。2000年,肯经济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较困难时期。2001年以来,肯经济止跌并开始微弱增长。2003年,肯新**出台经济复兴战略,将支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援开始恢复,制造业和农业均比上年有所增长。2009年,肯尼亚**推出经济振兴计划,降低存贷利率,发行**债券,**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产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经济呈现强劲复苏势头,西方和新兴大国对肯投资大幅增加。但债务沉重、基础设施陈旧及腐败严重和治安不良等问题仍制约经济发展。
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出口额增长24.7%,为5110亿肯先令,进口额增长39.8%,为1.3万亿肯先令,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至7890亿肯先令,同比上升49.7%。2010年经常项目赤字1992亿肯先令,同比上涨54%。
内罗毕,面积648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人口300万,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和交通中心,1907年起定为首都,是非洲的国际化都市之一。
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以制造业为主,工业主要集中在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三市。2007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总产值6037亿肯先令,增长8.1%,净增产值1766亿肯先令,增长6.2%。从业人员26.13万,增长2.3%。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水泥、轧钢、发电、汽车装配等厂。85%的日用消费品产自国内,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