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动了消费者,但最后却没有买我的?
重战术,轻战略
“重战术,轻战略”是很多人在营销上经常犯的错误。
具体的表现在于:迷恋形象包装,认为营销就是包装形象、促进传播,花费大量精力纠结于小细节,但是却对大战略(比如市场定位)不够重视。
前些日子我给一个客户作指导,聊到手机行业的营销,我问他“哪个手机公司营销做得最好”,他认为锤子手机的营销是最好的。
每次公关都是有力回击,他的文案都被疯狂转发,每次发布会都引来社会关注,还有大量的忠诚的粉丝——这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司可以比肩。
但显而易见的一个现实是:锤子手机并没有多少人买。
我们知道,衡量营销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锤子手机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并不高,为什么大家认为他营销做得好?仅仅因为每次宣传造势的胜出吗?
这就像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说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赢得了所有的战斗,但是我即将在整个战争中失败。)
这是“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典型(当然我个人认为老罗这个角色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相反,在手机行业,我认为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华为,虽然华为的文案写作、公关反应、发布会等都差了锤子的影响度很多,但华为曾在2016年整个营销战略上,打了一个漂亮的侧翼战。
本来国产手机第一是小米,在用户认知中的优势是“高性价比”,这个时候试图在性价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产品性价比是小米2倍,但因为小米已经牢牢占据这个定位,你怎么喊也没用)。
而应该做的,是寻找小米最大优势中固有的劣势。那性价比这个优势暗含着什么劣势?自然是“给人感觉很屌丝或有点偏低端。所以华为当时通过Mate8等机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举占领市场。
在营销中,真正赢得市场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户认知中占据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单纯去计较某句话有没有打动消费者。
任何的品牌形象包装,只有在市场定位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装和打动消费者,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只打动自我,而这是典型的“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