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是普遍存在于整个中国的。主要是汉族地区为盛。元宵,是中国人的一大节日。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而花灯,在闹元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地域的不同,习俗的差异,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别,各地花灯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要想详尽的区分,困难很大。如果从大致上去划分,可分为南北二派,大体上以长江流域为界。北方花灯充满阳刚之气,像哈尔滨的冰灯,城楼上的大灯笼,都很有气势。他们讲究线条之美,追求高大、雄伟。这与北方汉子粗犷、豪爽有关。而南方人的特点是感情细腻,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吴侬细语的特性在花灯的表现形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精雕细刻,精巧细腻,追求**,生动逼真。如苏州秦淮河上夜晚的荷花灯,盏盏花灯摇曳于江水之上,诗人墨客划船于其中,或放歌,或唱和,多美的一幅画境。潮州花灯当属南派,在人物刻划上,花灯造型上追求的都是**之美,细节刻划上追求形象逼真。
秀山花灯起源
秀山花灯是中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中国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代表性,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历经数**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较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
彩灯
彩灯
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玄宗时亦延续西汉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 方便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此项文化因得到**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闽台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于闽南语“灯”与“丁”同音, 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闽台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于灯下 ,祈求来年得子、添丁;在闽台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