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不要随便找理由
借口推诿,敷衍客户。比如出现货损,客户直言要找负责人,不要说没有负责人或者不是属于你管的,当事人不在之类的话语。因为作为门店的员工,你有也有义务在现场协助处理,所以学会主动去和客户沟通才是上上策。货差,或者货物未能正常到达,在客户查货时根据实际情况说出相关的理由,获得客户的理解。
货差,是装卸工装货失误(疏漏)还是出现串货等,告知客户并道歉。客户查询货物未能如期到达时则要告知对方未能装车的原因,或者其他等等,但是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找借口推诿,甚至主动挂断客户的电话,终止服务等对客户态度较端恶劣的行为,这是忌讳的。
物流专线客户流失,90%输在这些环节上
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专线老板都是任劳任怨,把服务,客户至上的理念灌输在企业管理中去的,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却发现熟悉的客户越来越少,业务数据也下滑厉害,淡季这种迹象尤其明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外在因素-
一、平台因素
专线平台、快运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趋势,有一定规模的运力整合平台,均对于部分专线企业有着影响,尤其是线路单一的专线尤为明显。如果把平台型聚合的专线企业称呼为群居体系,那么个体的生存力明显开始弱于群居性的,生存能力也开始逐渐被群居体系蚕食。
所以,未来的专线企业中,有一定实力的个体如果想活得更好,除了练好内功,外在的也需要寻找链接的机会。无论是*平台还是联盟、并购、合并,联合经营始终比独立支撑更略显力量。当然,平台的趋势在那里,鱼目混珠的现象也有,选择适合自己显得很重要。
二、网络优势
目**路相对较为多的专线,明显比单一的占据一定的网络优势。对于一个厂家或者三方企业而言,不愿意跑到N个地点去发货,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相对偏高。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网络较多的专线企业或园区,这也是目前比如先飞达、三志 、聚盟、传化都在做的。弥补线路空白,加大网络优势,形成全国联网。
三、企业
对于部分业务而言,似乎对于要求不高,但是部分比较高端的客户,对于专线企业的还是具备有一定的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是否具有合法的开票渠道、是否能够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有些业务接到手后,成为了烫手的山芋,想做却发现明显手足无措。企业、实力的验证在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客户流失因素之一。
3、执法部门,监管部门的不可小觑
很多地方的执法部门,监管部门对于物流行业的管理和运作都不了解,似懂非懂的居多。对于那些让他们来监管的因为自身管理出现漏洞的物流企业而言,处以罚款之类的从来不会心慈手软。
所以一旦出了纰漏,是想办法自行解决,别指望他们来协助处理。不唯恐天下不乱,把你重罚就是万幸了。所以是学会自保,知难而退,能不让这些部门介入就不要介入吧!
4、注意客户的态度,所谓的察言观色
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货运纠纷时,从客户提出问题或者质疑的时间起 ,即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行举止来判断这个客户是否是属于那种比较通情达理,也就是容易沟通的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来完成交流,处理相关事宜。
当然,在沟通中,物流企业的员工必须学会忍受,哪怕客户在你面前大骂你企业的不是,在不出现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等他冷静下来,或许稍后会好沟通一些。
5、学会换位思考
在碰到纠纷时,要学会合理运用行业的客观原因进行解释:比如零担专线的货物品种比较多样化,日化,陶瓷,铁件,异形货物等;以及客户本身货物存在的问题缺陷:比如外包装不完整或者较为简陋,不符合托运要求,甚至是无包装用品,包括易损易碎的玻璃制品未能如实告知,冷藏食品等等。
多个层次的加以分析和解释让客户心服口服,然后适度的放宽一些赔款权限(货物价值较高酌情处理,有些货物因为物流企业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则是能适度承担一点责任),让客户感觉企业在承担责任,自然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些。
6、对于责任的承担
在零担物流企业,有直营和*两种。相对而言,对于直营店来说,处理这类纠纷只需要网点上报公司某些监管部门,直接处理相关事宜即可,环节比较少,因为其管理模式对于货运纠纷处理这类问题不涉及到个人的利益方面,比较快捷,但是对于*模式的企业而言,这恰恰就是明显的弊端。
很多企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把责任推卸到总部,甚至是危害到相关网点的利益,这样一来客户往往会有种踢皮球的感觉,似乎是找不到一个名正言顺的主子来处理这类问题,久而久之导致整个企业的形象受损。其实说句实话,没有作为大家的总部,小家要生存又谈何容易。所以作为后一公里配送的门店管理,处理货运纠纷时不要因为贪恋个人眼前的利益而让整个公司企业利益受损。一个大家庭的维护,平稳,和睦是需要所有成员同心协力来完成的。而作为*网点的后一公里,必须学会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