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环境方针、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b)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和更新;
c)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完成情况及效果;
d)内部审核、合规性评价、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及环境监测结果、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e) 本公司人员培训情况;
f) 各管理层之间、各部门之间和各岗位之间的日常有关环境保护方面对于解决问题、协调行动、跟踪实施计划的沟通、常规报表及其他信息通报;
g) 紧急情况信息;
h)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
i) 合同方和供方提供的相关信息。
a)各部门负责申报培训计划,明确需要培训的岗位或人员。
b)行政部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c)培训计划应明确对各类人员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及应达到的效果。
d)对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岗位的人员应进行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及个人工作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并熟悉本岗位应急准备与反应能力的要求。
1 各部门、各车间负责对各自对应的物料供应商、运输厂商、废料回收者等相关方提交本公司的环境方针与“相关方环境要求”,以合同协议或通报的形式对其施加影响,并进行不定期的环境检查与跟踪。检查由管理者代表组织,每年不少于一次。对不符合要求的相关方提出整改意见,对因整改不符或拒绝整改可能造成严重污染或已经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相关方,有权做出减少订货、改变原材料、更换合作厂等措施对其施加影响。
2对可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由各部门每年以文书的形式向对应的相关方宣传本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保护常识等,不断提高其环境意识。
3行政部负责监督与检查各部门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效果。对于正在进行施工的工程承包方,由工程委托方进行监督检查。
4对相关方的投诉按照《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处理。
GB/T24001-2016 idt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14001:2015 idt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的相关术语及定义。
3.1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
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履行合规义务, 并应对风险和机遇。
3.2环境方针 environmental policy :
由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正式表述的意图和方向。
3.3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 织。
3.4环境 environment :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5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或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6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7污染预防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取(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 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3.8合规义务 compliance obligations :
组织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组织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的其他 要求。
3.9生命周期 life cycle :
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 直至终处置。
3.10外包 outsource:
安排外部组织执行组织的部分职能或过程。
3.11审核 audit :
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客观评价,以判定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 的过程。
3.12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与环境因素的管理有关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