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监测发现的合格及不合格品
●生产过程监控分析结果
●顾客反馈\抱怨\审核发现,投诉/通知
●物流过程损坏,可疑产品,顾客退货
●顾客要求、法规要求、体系要求产品要求
●设计开发输出,看板供货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库存条件、标识储存,对第三方物流要求
●返工产品、可疑产品
●操作规程、包装方案,仓库管理办法
●标识合格的产品、半成品、原材料
●不合格品及区域的标识、隔离。
●检验、试验符合处理记录、报告
●待检牌、待处理牌、退货通知单、首件标识、末件标识、在制品标识、合格牌、不合格品牌、追溯性编码、交货单、证章、外箱标识卡、发货成品
●符合交付要求的产品:合格物品,库存台帐、出入库流水帐、收发存汇总表、**储存货清单、短缺存货清单、库存物料检查表、调拨单、组装单、入库单、出库单
●风险及控制措施等
●错误标识风险应对
●仓库管理规范
●检验
● 分析评审
● 措施
●标识可追溯性、防护控制规范
●贮存:先入先出,检查库存品状况,优化库存周转,废旧产品处理
●包装
●保护产品
●交付产品
●搬运
●追溯
●顾客*的供货来源
●顾客通知(与质量/交付问题有关特殊状态)
●法律法规要求/环境要求
●市场信息
●竞争对手资料
●以往产品信息
●顾客要求
●新产品开发计划、业务计划、生产计划
●采购成本,候选的供方
●P**的要求、产品图纸、采购文件
外部提供过程、产品、服务清单;
●合格供应商
1.供方能力调查表 2.合格供应商名录
3.供应商业绩评价表4.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开发计划
5.供方质量问题整改通知书
●外部提供的产品、过程
1. 供方交货计划;采购计划;外协加工协议书;
2. 到货记录 3.按时交付满足采购要求的产品;
4.外加工产品质量保证协议书5. 外部提供控制措施
●风险及控制措施等
顾客*的货源
当顾客有*时,组织应从顾客*货源处采购产品、材料或服务。
8.4的所有要求(除了 8.4.1.2)适用于组织对顾客*货源的控制,除非组织和顾客之间合同另有特殊约定。
8.4.2控制类型和程度
公司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组织稳定地向顾客交付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应:
a)制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程序,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保持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中;
b)规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及其输出结果的控制;
c)考虑:
1)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组织持续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2)外部供方自身控制的有效性;
d)确定验证或其它必要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8.4.2.1控制类型和程度-补充
公司有一个形成文件的过程,以识别外程并选择控制的类型和程度,用于验证外部提供的产品、过程
和服务对内、外部顾客要求的符合性。
该过程应包括根据供方绩效和产品、材料或服务风险评估,增加或减少控制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开发活动的
准则和措施。
8.4.2.2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有形成文件的过程,确保所采购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符合收货国、发运国以及顾客确定的目的国现行
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如果顾客为特定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规定了特殊控制,组织应确保其按规定得到实施和保持这些控制,
包括在供应商处。
汽车产品相关软件或带有嵌入式软件的汽车产品
公司要求其汽车产品相关软件或带有嵌入式软件的汽车产品的供应商,为各自产品实施并保持一个软件质量保证规程。
应采用软件开发评估方法来评估供应商的软件开发过程。组织应按照风险和对顾客潜在影响的**级,要求供应商为软件开发能力自评估保存形成文件的信息。
供应商监测
公司为供应商绩效评价制定形成文件的过程准则,以便确保外部提供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符合内部和外部顾客要求。
至少应监视以下供应商绩效指标:
a)已交付产品的符合性;
b)在接收工厂对顾客造成的干扰,包括整车候检和停止出货;
c)交付排程的绩效;
d)**额运费发生次数。
如顾客有所规定,组织应视情况在其供方绩效监视中包括:
e)与质量或交付有关的特殊状态顾客通知;
f)经销商退货、保修、现场措施以及召回。
二方审核
公司供应商管理方法中应包括一个第二方审核过程。第二方审核可以用于:
a)供应商风险评估
b)供应商监视
c)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开发
d)产品审核
e)过程审核
基于风险分析,包括产品安全/法规要求、供应商绩效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水平,组织至少应对第二方审核的需求、类型、频率和范围的确定准则形成文件。
公司保留第二方审核报告的记录。
如果第二方审核的范围是评估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则方法应与汽车过程方法相符。
供应商开发
组织应为其活跃供应商确定所需供应商开发行动的**级、类型、程度和时程安排。用于确定的输入应包
括但不限于:
a)通过供应商监视识别的绩效问题(见* 8.4.2.4);
b)第二方审核发现(见* 8.4.2.4.1);
c)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状态;
d)风险分析
组织应采取必要措施,已解决未决的(不符合要求的)绩效问题并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