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性。是指审计报告易于理解和富有逻辑性。内部审计报告所表述的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意见,应力求语言清晰、观点清楚,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技术术语;报告中的各段内容,要层次分明,有逻辑联系。报告既要简明扼要、文字简练,又要完整地表达审计者的观点;防止空泛的议论和对琐事进行阐述,力避行文冗长费解。
审计报告:*四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实施结束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即审计报告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审计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以及由各种原因导致模棱两可,事实不清的问题都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评价。
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应**重点,以点采面,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水平,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审计评价要围绕预定的审计目标开展,不可扩大审计范围。
简洁易懂原则
审计报告文字措辞要"明确、简练"。从内部审计报告的利用来看,"明确"是指写出的报告要让大多数人能看懂,所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具有可操作性,被审计单位一看就知道怎么做,"简练"是指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主次分明,繁简得体,能短则短,把主要方面讲清楚则可。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等内容。
1.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规范。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较终形成审计报告的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准则*4号--审计工作底稿》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定,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审计工作底稿要以审计方案为依据整理,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为形成审计报告、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2.审计报告要有复核制度。
审计现场结束后,要详细复核底稿中做出的结论或反映的问题,以确定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而根据重要性原则,初步决定哪些可以报告,哪些拟不报告。重点复核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措辞表达的恰当性、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寺。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一份好的内审报告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应当正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