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转贷罪量刑标准
一般来讲,如果只是简单的放行为的话,那么只是违法的行为,并不会涉及到刑事犯罪,但如果情节比较,那么就会构成犯罪。
1、高利借贷再高利转贷达到一定数额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以转贷为目的,金融机构,且数额较大构成高利转贷罪。
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4、行为引发非法拘禁、等其它刑事犯罪。
青岛段贵成律师回复:
由于高出国家规定部分的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必然和花样繁多的逼债行为紧密结合,滋生各类犯罪 。比如借贷时设置歧义条款,设置合同陷阱隐瞒,事后在合理债权范围外,通过、威胁、欺等手段获取非法部分的利益,还可能涉嫌敲诈勒索、劫等罪。
高利转贷罪,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均并处罚金。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或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符合立案标准。
行贿罪法律规定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以财物的行为。按中国刑法属于罪。
认定行贿罪
1.行贿罪与馈赠礼物的界限
其关键还是看行为人在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礼物时,主观上是否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
2.行贿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行贿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则既可以由自然人实施,也可以由单位实施。
(2)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对象只能是公司、企业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正当防卫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借贷式诈骗罪和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借贷式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为名转移财产、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
(一)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
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因此,人“借钱”只是其虚构的幌子,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而正常的借贷人在时却具有归还的意思,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债务不能及时归还。
(二)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
人在时都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虚构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又如虚构自已的状况,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而正常借贷中,人往往会如实的告知其用途,很少采用欺的方法。
(三)行为人对的不同
人在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如将用于、吸毒或个人挥霍;而民间借贷中,人本身具有归还的能力,或者将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以**归还。
寻衅滋事罪法律规定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刑法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两者的区别在于:寻衅滋事行为人勒索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故意炫耀,因此犯罪往往是当面地、直截了当地进行,敲诈勒索行为人索取财物是主要目的,因此他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常常以间接的或当面暗示的方法进行,往往采取隐秘的方法,持着不愿让人觉察的。
公诉案件在二审程序及再审程序中能否撤回起诉?
《刑事诉讼规则》规定,撤回起诉的时间限于判决宣告之前,此处的判决宣告应理解为一审程序中。在*二审程序及再审程序中,由于已经对起诉事实及指控罪名作出了判决,因此在上述程序中不得再撤回起诉。
但对于*二审程序案件以及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如果撤销原判,发回一审重审的,在重新审理的一审程序中可以撤回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