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经营罪法律规定
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法律条文《*共和国刑法》 *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生产、销售假药罪
1. 生产、销售的成分含量与国家标准不符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
案例要旨:明知其生产、销售的成分的含量与国家标准不符合,仍然进行生产、销售,并造成多人病情加重,多人的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
2. 生产、销售劣药的行为并未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结果,不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根据其销售额的多少,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案例要旨:劣药是指成份的含量与国家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规定不符合的;或者**过有效期的;或者其他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生产、销售劣药,并未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结果,则不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但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3. 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生产、销售假药的故意是认定生产、销售假药罪成立与否的主观要件
案例要旨: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生产、销售假药的故意是认定生产、销售假药罪成立与否的主观要件。在审理时,被告人供述是重要但不是的依据特别是在缺失行为人供述系明知的情况下,还要将其已经或应当认知可能系假药、不能肯定亦无认定其为真药、应当认知或已经认知其应该属于假药等多种复杂的主观认知状态纳入直接或间接故意的范畴,结合行为人是否具有销售的、销售渠道是否正规、销售价格是否合理、包装是否规范、本身是否存在瑕疵,并考量行为人的职业、文化等因素,全面准确地分析认定,依法适度从重从严处罚,以维护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与通的区分
通是双方或一方有配偶的男女,自愿发生的不正当行为。从理论上讲,与通不难区分。在实践上难以区分,是因为证据采信困难所致。一般发生在没有*三者在场的场合,被害人的陈述与被告人的供述也常有不真实的现象,这给本罪的认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认定罪时,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掌握充分的证据,对双方平时的关系、的时间、地点、环境、女方事后的、告发原因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不能把妇女的“告发”作为定罪的依据。例如,有的妇女与人通,一旦翻脸,关系恶化,或者事情败露后担心名誉受到损害、关系恶化或者恋爱关系破裂,或者为了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等,便将通说成的,不能认定为(相反应认定为妇女的行为属于诬告陷害)。
正当防卫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故意伤害罪 法律规定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中国刑法中侵犯公民人身、罪的一种。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健康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但自伤行为损害了社会利益而触犯了其他刑法条文的,则构成犯罪。(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指损害人体组织的完整或者破坏的正常功能。伤害行为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使用何种手段,伤害他人身体的,均属伤害行为。犯罪手段的不同,只是量刑的情节,不是本罪构成的要件。伤害的结果,可能是轻伤或重伤,也可能是致人。
刑法
*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或者以特别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致人伤、的,依照本法*二百三十四条、*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 。
关于罪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办理案件,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对税额认定有异议,都应对税务认定的税额进行审查,审查后没有问题的才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刑法*201条*4款规定的“补缴应纳税款”,需是刑事立案前补缴。刑事立案前补缴的税款应从数额中予以扣除,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但可作为酌定情节考虑。“已受行政处罚”,该行政处罚必须已经履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