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性审计的范围包括战略支撑、职责分工与组织架构、能力与风险文化、绩效考核与激励、评估方法、应对与控制、信息技术、监督与汇报等领域。具体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性审计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审计标准及发展目标,为加强审计的逻辑性与可视性,内审人员根据审计范围,设计“风险管理能力矩阵”评价模型,将审计对象划分为维度,并与能力水平等级**结合。基于多年风险管理经验、意见以及大数据分析结果,在“风险管理能力矩阵”中设置8个一级维度,以及起步、初级、确立、高阶与实践等5个能力水平等级。在一级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33个二级维度,涉及56项具体审计对象,对应280项详细评价规则。
SO3100管理标准
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使组织不能确定是否及何时实现其目标的因素和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所具有的对组织目标的影响就是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涉及风险。组织通过识别、分析和评定是否运用风险处理修正风险以满足它们的风险准则,来管理风险。通过这个过程,它们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商,监测和评审风险,以及为确保不再进一步需求风险处理而修正风险的控制措施。本标准详细描述了这一系统的和逻辑的过程。尽管所有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管理风险,本标准建立了一些为使风险管理变得有效而需要满足的原则。本标准建议,组织、实施和持续改进一个框架,其目的是将风险管理过程整合到组织的整体治理、战略和规划、管理、报告过程、方针、观和文化中。
风险管理可以在组织多个领域和层次、任何时间,应用到整个组织,以及具体职能、项目和活动。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在许多行业,为满足不同的需要,已经开展了风险管理实践,但在一个综合框架内采用一致过程有助于确保在组织内有效、有效率和结合性地管理风险。本标准中所描述的通用方法提供了在任何范围和状况下,以系统、清晰、可靠的方式管理风险的原则和指南。每一个具体行业或风险管理的应用都产生了各自的需求、受众、观念和准则。因此,本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将所包含“确定状况”作为通用风险管理过程开始的活动。确定状况将捕获组织的目标,组织所追求目标的环境,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和风险准则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将帮助揭示和评价风险的性质和复杂性。本标准描述的风险管理原则、框架和风险管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当依据本标准实施和保持风险管理时,能够使组织,例如:
—— 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鼓励主动性管理;
—— 在整个组织意识到识别和处理风险的需求;
—— 改进机会和威胁的识别能力;
——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规范;
—— 改进强制性和自愿性报告;
—— 提高利益相关方的信心和信任;
—— 为决策和规划建立可靠的根基;
—— 有效地分配和利用风险处理的资源;
—— 提高运营的效果和效率;
—— 增强健康安全绩效,以及环境保护;
—— 改善损失预防和事件管理;
—— 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 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本标准旨在满足众多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包括:
a)负责组织风险管理方针的人员;
b)负责确保在组织整体、或者某一特定区域、项目或者活动内有效开展风险管理的人员;
c)需要评定组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人员;
d)整体或部分地实施风险管理的标准、指南、程序和操作规范的。
目前许多组织的管理实践和过程包含了风险管理,许多组织针对特定类型的风险或环境下已经采用了正式风险管理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可以决定对照本标准对其现有的实践和过程开展严格的评审。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使用。在通常的术语意义上,“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涉及的有效管理风险的构架(原则,框架和过程),而“管理风险(managing risk)”指的是运用该架构管理特定风险。
(一)ISO 风险管理标准族概述
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是由各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和、石油、船舶制造之外的很多重要领域的标准化活动。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标准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会完成。ISO有800多个技术和分会,他们各有一个和一个秘书处,秘书处由各成员国分别担任。目前承担秘书处工作的成员团体有30个,各秘书处与位于日内瓦的ISO秘书处保持直接联系。ISO与电工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是ISO的正式成员,1978年加入ISO。
在2008年10月召开的31届化标准组织的大会上,中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代表中国的组织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会(SAC)。
★★★风险管理标准族一览;目前,ISO风险管理标准族共包含以下4个正式标准:
★ISO Guide73:
2009 风险管理术语
★ISO 31000:
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
★ISO/IEC 31010:
2009 风险管理技术
★ISO 31004:
2014(2015)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概念和术语是认识事物的基础,ISO Guide73:2009 标准一共列示了50个术语,这50个术语被划分为三个类别:
个类别是“风险”,且只有风险这一个术语;
二个类别是“风险管理”,有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方针、风险管理计划四个术语;
三个类别是“包含风险管理过程”等45个术语。这些术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风险
风险这个术语是ISO风险管理标准族的和基石,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边界。在ISO Guide73:2009中是这样定义风险的:风险:即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说明风险是一种影响,该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的,因此,我们才说风险具有二重性。正面的影响意味着机会和收益,的影响则意味着威胁和损失。)(说明风险是对目标而言的。没有目标,就谈不上风险。这些目标不是抽象的,二是很具体的,如财务目标、健康安全目标、项目目标、产品目标等)。(说明了风险的事件性。事件是风险的载体。在风险评估的风险识别中,必须识别潜在事件。没有潜在事件就谈不上后果和可能性,也就无从对风险进行研究和计量。)
(给出了风险的表示方法。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人们常用后果及其可能性的乘积表示风险的大小。风险的大小也称为风险的等级。)(解释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从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基本特性。不确定性是一种缺乏或部分缺乏相关信息或认知的状态。也就是说,不知道或不清楚某个事件会不会发生;不知道或不清楚某个事件发生的后果会怎么样,程度有多大?不知道或不清楚该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从不确定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信息”和“认识”对不确定性来说至关重要。之所以存在不确定性,就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信息”,缺少对事物的“认识”,所以不确定性是对于主观的认知而言的。
定义:针对风险所采取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ISO定义“管理”为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如果是对特定对象的管理,在其定义中加入特定的对象即可。例如,对质量管理的定义就是:“针对质量所采取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中国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该定义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过程和方法。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做好三件事:一是在企业所有活动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二是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该定义指出了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五个部分: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
ISO 31000:2018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过程三个部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创造和保护,围绕着创造和保护,风险管理共有8项原则:
(1)整合的,风险管理是所有组织活动的组成部分;
(2)结构化和全面性,风险管理的结构化和综合性方法有助于获得一致的可比较的结果;
(3)定制化,风险管理框架和过程是根据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来的,并与内外部环境有密切关联;
(4)包容性,风险管理需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适当和及时的参与,融入他们的知识、观点和看法,提高风险意识;
(5)动态性,风险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风险管理应以适当和及时的方式预测、监督、掌握和响应这些变化和事件;
(6)可用信息,风险管理的输入是基于历史和当前信息以及未来的预期。风险管理应明确考虑到与这些信息和期望相关的任何限制和不确定性。信息应及时、清晰地提供给利益相关方;
(7)人员及文化因素,人员行为和文化影响着各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
(8)持续改进,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框架的目的是协助组织将风险管理整合到重要的活动和职能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被纳入组织的治理和决策中。这需要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管理者的支持
风险管理框架的目的是协助组织将风险管理纳入重要的活动和职能。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将其融入组织治理和决策中。这需要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管理层的支持。新框架强化了层的职责和整合的重要性,其是力与承诺,明确规定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应确保风险管理融入组织所有活动。框架部分有以下的步骤。
1、了解组织及其环境;在设计风险管理框架时,组织应该考察并理解其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或地方的社会、文化、、法律、宏观调控、财政、科技、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组织目标的推动力和趋势;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看法、需求和预期;契约关系及义务等。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愿景、使命及;组织治理、组织结构、组织角色及其责任;组织战略目标及政策;组织文化;与组织配套的各项标准和模式;与组织内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并考虑内部利益相关方利益和诉求等。
2、明确风险管理承诺;在适当情况下,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应通过政策、声明或其他方式明确地表达组织的目标和对风险管理的持续承诺,包括:与组织目标和政策相关的风险管理目的;提高将风险管理融入整个组织文化的必要性;风险管理与组织业务活动和决策之间的整合;组织权限和职责;衡量和报告组织内部绩效指标等。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承诺应适时传达给组织内部及外部的各利益相关方。
3、分配组织角色、权限和职责;在适当情况下,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应确保在组织各层级分配和传达有关风险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应强调风险管理是责任,并明确具有管理风险职责和权限的个人。
4、分源;在适当的情况下,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应确保为风险管理分配适当资源,包括:人员、技能、经验和能力;组织用于风险管理的流程、方法和工具;记录过程和程序;信息和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和培训需求等,组织应考虑现有资源的潜力和局限等。
5、建立沟通和协商;为支持框架和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应用,组织应建立一个被认可、批准的沟通和协商方法。沟通涉及与目标受众共享信息,协商包括参与者提供信息反馈,从而期望对决策或其他活动做出贡献。沟通和协商方法和内容应尽可能反映相关利益方的期望和利益。沟通和协商应及时进行,确保相关信息得以适时地收集、整理、汇总和分享,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并做出改进。
6、实施:
l 组织应通过以下方式实施风险管理框架:
l 一个包括时间表和资源配置在内的适当计划;
l 确定组织内部不同类型决策的时间、地点及做出决策的人员;
l 必要时应适时调整决策程序;
l 确保组织的风险管理安排得到清晰的理解和实施。
框架的成功实施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了解。这使组织能够明确地定位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同时确保在出现任何新的、持续的不确定性时也应将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了解考虑在内。
通过正确的设计和实施风险管理框架,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流程是整个组织所有活动的一部分,并充分反映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
7、评价;为了评估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应依据组织的目的、实施计划、指标和预期行为定期评价风险管理框架的绩效,确定风险管理框架是否仍然适合于支撑组织目标的实现。
8、改进:
8.1适应性;组织应持续和调整风险管理框架以使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利于组织提升其。
8.2不断改进;组织应不断改善其风险管理框架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改进风险管理流程的整合方式。
如果已经确定了差距或改进的机会,组织应计划和任务,并将其分配给负责实施的人员和机构。这些改进措施一旦实施,将有助于加强风险管理的作用
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面临着外部和内部因素及影响,这些因素和影响使得组织实现其目标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管理风险是治理和力的一部分,对于组织在各个层面的管理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改进管理体系。管理风险是组织所有活动的一部分,包括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