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对象:IT有关的行业周期:7-30天认证品牌:赛学人数:2-3人认证标准:ISO20000认证
在我国随着“金卡”、“金税”、“金关”等“金”字工程的成功实施,各行业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向深化应用逐步转移,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之间已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同等重要,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更依赖于高质量的运行维护服务,因此,运行维护服务供方持续提升运行维护服务能力至关重要。然而,提供运行维护的各类组织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运行维护服务需方缺乏评价或选择供方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方法,供运行维护服务需方选择和评价供方以及运行维护服务供方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运行维护服务能力。
云计算让整个IT行业为之躁动,微软、IBM、亚马逊、谷歌以及其他的一些公司在这种新的运算形式上投入了数以十亿计美元的资金,它们认为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能够揭开一个新世代的序幕,这个时代代表了高响应程度、效率和IT服务。
云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任何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服务。这个概念可以包括与标准商业应用相关的服务——例如CRM、ERP、营销线索生成、办公室生产套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但是这个概念还可以延伸到软件开发和基础架构等技术服务领域;这是云计算近的一种新发展方向。
在这个行业里,对支持业务的数据和业务处理的需求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这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激增以及对数据中心容量需求的增长。云计算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使用云计算的模式,企业*为数据中心扩容、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的采购以及应用软件的采购投入大量资金。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资源。IaaS可以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磁盘存储、数据库和/或信息资源。IaaS的代表产品是亚马逊的AWS(Elastic Compute Cloud),不过IBM、Vmware和惠普以及其他一些传统IT厂商也提供这类的服务。IaaS通常会按照"弹性云"的模式引入其他的使用和计价模式,也就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都只使用你需要的服务,并且只为之付费。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提供了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同时却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的、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软的Azure(微软云计算平台)都采用了paas的模式。这些平台允许公司创建个性化的应用,也允许立软件厂商或者其他的第三方机构针对垂直细分行业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为成熟、**,也是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云计算。大家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软件分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应用软件安装在厂商或者服务供应商那里,用户可以通过某个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通常使用的网络是互联网。这种模式通常也被称为"随需应变(on demand)"软件,这是成熟的云计算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已经可靠的支持服务、强大的可扩展性,因此能够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和投入,而且由于这种模式的多宗旨式的基础架构,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NetSuite、Google的Gmail和都是这方面非常好的例子。
paas、IaaS和SaaS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这三种模式都是采用外包的方式,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管理、维护服务器硬件、网络硬件、基础架构软件和/或应用软件的人力成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它们都试图去解决同一个商业问题——用尽可能少甚至是为零的资本支出,获得功能、扩展能力、服务和商业价值。当某种云计算的模式获得了成功,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就会进一步模糊。成功的SaaS或IaaS服务可以很*地延伸到平台领域。
ISO20000认证中业务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管理是包含在ITIL原来的服务级别管理里面的,而报告管理则是分散在ITIL中的10个流程里,只是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抽离出来立成流程,本质上ITIL与ISO20000的内涵仍然一致。另一方面,ISO20000也吸收了ISO的一些其它理 念,比如对管理体系PDCA(Plan、Do、Check和Action,即质量管理)的要求。
下面分别介绍ISO20000的每一个组成部份:
1)管理体系:
目标:提供包括策略和架构的管理体系,使IT服务被有效的管理和实施。
内容:提出对管理层的职责要求、服务过程中的文件管制要求、人员的培训要求。这一部分明确了一个IT服务商需要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并对这个管理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2)计划与实施服务管理:
目标:PDCA应用于全部的流程。
内容:提出了对服务管理体系的计划、实施、评审、改进。这一部分明确了体系整体层面的PDCA要求,引入了ISO9001中的内审与管理评审等精神,同时非常注重体系的改进。
3)计划和实施新的/变更的服务
目标:确保新服务和变更服务以协商的成本和服务质量来交付和管理。
内容:提出当一个新的服务或服务发生变更时,如何进行管理控制,并通过资源的布署,利用变更流程执行评审。
4)服务级别管理
目标:定义、协商、记录和管理服务级别。
内容:提出了文件化的服务级别协议、支持服务协议、供应商合同要求,阶段性进行评审报告实际情况,并做服务改进。
5)能力管理
目标:确保IT服务商一直保持有效的能力去满足当前和未来客户的业务需求。
内容:提出了能力计划制订要求,并需要进行相应的能力监视及调整,包括相关的程序与技术。
6)服务持续性和可用性管理
目标:确保在所有情况达到承诺给客户的服务持续性和可用性。
内容:提出了开发可用性与持续性计划的要求,并定义对此计划的维护与变更控制,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以**服务目标。
7)信息安全管理
目标:有效地管理所有服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
内容:提出了信息安全的方针要求,定义对风险的控制及信息安全事件的管理。
8)财务管理
目标:提供服务成本的预算和核算。
内容:提出了对服务成本进行充分控制的要求,明确IT服务商需要如何有效管理预算。
9)业务关系管理
目标:在理解客户和他们的业务基础之上,服务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
内容:提出了IT服务商需要与客户建立周期性的沟通机制,并重点定义了哪一些信息是必须交互的,同时需要定义投诉流程,并对客户满意度进行测量,以促进服务改进。
10)供应商管理
目标:管理供应商,以确保无缝、有品质的服务。
内容:提出了对服务供应商的管理要求(含直接供应商与分包供应商),并定义了周期性的评审机制,以确保业务需求的满足。
11)事件管理
目标:尽快恢复承诺的服务或响应服务请求。
内容:提出了事件的生命周期管理,明确了事件的分类分级要求,并强制规定了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处置要求。
12)问题管理
目标:主动识别和分析事件的原因,管理问题的关闭,以减少对业务的破坏。
内容:提出了问题的生命周期管理,明确了问题的分类分级要求,并定义了问题流程对事件流程的支持要求,以及错误的标识要求。
13)配置管理
目标:定义并控制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组件,维护准确的配置信息。
内容:提出建立了配置策略的要求,定义了配置管理的信息边界,同时对性标识以及基线也做了明确规定,对CMDB的强制性规定,同时要求做周期的审计。
14)变更管理
目标:确保以受控的方式去评估、批准、实施和评审所有变更。
内容:提出了变更的分类,变更不成功的补救措施要求,定义了变更的趋势分析,紧急变更需要适当的授权控制。
15)发布管理
目标:交付、分发和跟踪版本进入现实环境时的一个或多个变更。
内容:提出了发布恢复和补救要求,并要求建立可控的测试环境,以**分布过程。
ISO20000IT服务认证:
服务战略(Service Strategy):服务战略为组织在设计、开发和实施服务管理从组织能力和战略资产两个战略角度来提供。该部分内容提出了服务管理实践过程中整个服务生命周期的策略、指南和过程。服务战略是服务设计、服务转换、服务运营和服务改进的基础,它的主题包括了市场开发、内部和外部的服务提供、服务资产、服务目录,以及整个服务生命周期过程中战略的实施。
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服务设计描述了对服务及服务管理过程设计和开发的知道,它包括将战略目标转变成服务投资组合和服务资产的原则和方法,服务设计的范围不于新的服务,它还包括为保持和增加客户价值而实行服务生命周期过程中必要的变更和改进,服务的连续性,服务水平的满足,以及对标准,规则的遵从性。它组织如何开发设计服务管理的能力。
服务转换(Service Transition):服务转换为如何将新的或变更的服务转换到运营过程中有关能力的开发和改进的,服务战略需求通过服务设计进行编码,而服务转换则是探讨如何将这种编码有效导入到服务运营的体系中,与此同时,还应控制失败的风险和服务的中断。
服务运营(Service Operation):服务运营包含了在服务运营方面的实践,它对如何达到服务支持和交付的效果与效率,确保客户与服务供应商的价值提供了,并终通过服务运营实现战略目标。
持续服务改进(Continual service Improvement):服务改进为创造和保持客户价值而用更优化的服务设计、转换和运营提供。它结合了质量管理、变更管理和能力改进方面的原则、实践和方法。组织要学会在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业务连续性方面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意识。此外,它还为改进所取得的成就与服务战略、服务设计和服务转换之间如何建立关联提供,为基于戴明环(PDCA)形成计划性变更的闭环反馈系统的建立提供思路。
如何制定ISO20000认证中制定ISO20000的公司战略目标?
在制定IT战略的时候,要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其中一个工具是结合企业当前 IT的成熟度,以此评估企业现状。以过往的IT战略评估情况来看,大概会从15个方面进行评估。
1.公司战略
IT战略与公司的组织战略、经营战略是否步调一致?在未来的3~5年里,公司战略是怎样的发展方向?
2.创新管理
IT战略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支持IT创新管理的相关模式?因为如今的经营环境变幻无穷,而在此过程中,IT战略是否能够支撑创新管理?
3.知识运作管理
公司应当通过怎样的平台来确保知识、工作技能得以传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旨在让公司的组织资产和数据资产得到更好地延续。
4.信息和数据的管理
公司能够得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又能够产生怎样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深度挖掘和评估潜在价值。
5.企业架构
先得明晰企业的架构,从而使得IT架构匹配企业规模与业务发展。
6.转型能力
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转型能力来支撑企业未来的策略,亦或是对其他的商业环境下的不同打法进行支持。
7.营销与沟通
IT的营销是否能够提升IT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与执行的能力。
8.项目管理
如何对IT进行项目化管理?当前的管理现状如何?是采取粗放的形式,还是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理规范?
9.测试和认证
我们会对资产的稳定性以及成本效益进行进行相关的测试。同时,需要了解资产的现状。
10.IT资产和运维
IT资产主要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对于资产如何进行相应地匹配与管理都包含在苹果范围之内。另外,日常运维也应当拥有响应机制,以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
11.信息安全
如今,国家各个层面都会相应提及信息安全。
对于企业而言,其中涉及两部分。个部分,就国家层面而言,如何保证信息安全?*二个部分,就企业层面而言,如何确保商业的核心数据安全。
12.基础架构管理
从消费品行业角度出发,可能也会逐步建立自身的前台、中台与后台。
这就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能够建立较为轻量化的前台、较为敏捷的且能够实时响应业务发展的中台以及较为厚重且稳定的后台,这就需要对自身基础架构的稳定性进行深入地评估。
13.分布式的基础架构
公司是否具备分布式的基础架构?企业需要快速部署敏捷的中台以及轻量化的前台,让分布式架构和微服务架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就能实现对前端业务的快速响应与落地。
14.关键技术的覆盖率
目前,核心的业务系统运用了哪些关键技术?因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会陆陆续续会上各种系统。而对于核心系统、核心技术,企业是否具备一定的掌控力,或是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对关键技术进行实时迭代。
15.运维服务的管理
针对运维服务的质量,业务部门有一套自身的评价体系,相应地,IT部门也应当对满意度进行评估。数字化处在一个持续上升、持续建设的阶段,而在评估中,我们自身得明确自身属于什么阶段,并了解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满意程度与期望是怎样的。
这15个方面便是时刻把控着IT成熟度的有力工具。
另一个工具便是通过IT的贡献率来评估IT管理、IT战略规划对企业业务的支撑情况。
我们会将 IT贡献率分成三个环节:
1、从IT投入角度来评估企业现状。其中对IT投入的考量涉及外部资源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
2、针对流程而言,IT经过了相应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相关评估之后,我们会进行实际的IT系统建设,以及对软硬件进行投入等,之后会进行流程建设。
3、顺利进入流程建设之后,也相应地开始了*三个环节:我们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产出?比如,产品创新、价值提升、质量改进以及对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改善。相应地,对于客户,渠道是否得到优化?企业是否能够产生增量?换言之,我们是否具备挖掘客户的潜力?以什么方式能够实现?终,通过这些产出,我们以此评估出通过IT战略等,能为企业利润带来怎样的提升。
通过对IT贡献率的评估,可以更好地实现IT战略的制定、执行与落地。
互联网是共享经济的载体,我国致力于构*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互联网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夯实共享经济发展的网络基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共享经济平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推动平台快速决策,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已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技术。我国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导共享经济企业提高对海量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共享经济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加速高新科技研发与应用、创新管理方法与理念、提升劳动者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新发展。
联系电话是021-64196861,
主要经营上海赛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管理体系认证、售后服务认证、苏州ISO20000认证、质量体系认证、苏州ISO认证、苏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上海赛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标准和管理咨询的研究及应用,曾为众多企业提供过管理服务。我们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二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来公司授课和指导,在管理理论新动向,培训及案例研讨等方面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免费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