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是成群产生的,而不是孤立而分散存在的。培育“专精特新”的意义不仅在于某产业链的补链和强链,而且在于产业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化和分工合作是并存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专精特新”的母体。欧盟始于2009年的“精明化战略”(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Smart Specialization)依据地方特有的、的知识储备和经济结构,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基于技术的多样化,并通过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来推动创新。因此,培育“专精特新”必须与培育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联系起来。
支持“专精特新”有益于创新激发产业活力
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活动的多样性、层次性相对应,这对于多种领域、不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均起到充分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产业活力。除了财政补贴之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更为关键,能够从实质上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
“专精特新”政策如何影响资本市场?
“专精特新”政策的财政奖补量较小,对经济总量影响比较有限,短期内不会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节奏,不影响下半年股债双牛观点。“专精特新”的奖补、配套政策及带来的效应将对入选的中小企业形成直接利好。通过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间接利好。“专精特新”政策支持创新型重点中小企业,并支持其加快上市步伐,有利于促进科创板发展。
近,创建“深圳科创学院”的李泽湘在接受采访中提及精密的机床,全球只有日本、德国和瑞士能做,中国从“一五”计划到现在一直投入,甚至有过专项投入,但与国外差距没有缩小,差距之一是与教育体制相关的人才不足。他认为高校要去企业的真实场景找问题。由此我想到,“专精特新”企业要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而且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