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对人员的培训进行了策划,是否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抽查公司年度培训计划,以及相应的培训记录,查看培训记录是否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查有年度培训计划,安排了各体系多次培训项目。
抽查培训记录,2-4月份培训记录,基本完善。
如何确保人员符合要求且胜任? 抽查关键岗位人员书或者相应的培训记录。工种人员书必须记录
全员对管理体系知识、方针、目标的了解掌握情况 抽查一名生产*员工,询问其对管理体系知识理解以及实施标准要求的情况。 抽查员工对公司方针的了解情况,符合要求
EMS审核关注事项
重要环境因素的有关过程及环境因素的控制:
——主要生产/服务过程(环境因素的控制、污染物/废弃物的流向);
——生产设施:(危化品、废弃物)仓库、锅炉、煤气站;
——消防设施、污水、废气治理设施;
——后勤设施(饭堂);
——应急准备和响应;
——合规性评价(法律法规及标准版本);
——环境符合性证据(环评验收、环境检测报告、污染物衡算结果、其他运行记录)
现场应重点关注组织环保法律法规相关要求的情况,并在有关条款或过程中予以记录(如:5.2/6.1.3/6.2/9.1.2/9.3/10.2)
应特别关注组织的污染物产生及处理过程、排放浓度、排放总量等,应对其实施充分的审核,并收集必要的证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资料,排污许可证,环境监测报告)
对于符合性证据,不仅仅是要收集或记录,更重要的,是根据符合性证据对组织的合规性作出判断
应当建立针对整个园区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工业园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公私财产或者人体健康受到或者可能受到危害的紧急情况下,应当立即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扩大,并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危险废物危害、有害有毒气体泄漏、火灾、爆炸、紧急停电、物质事故等紧急事件及防洪防汛、防震等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预案实战演练,提高园区及进驻企业的应急应对能力,大限度降低紧急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园区环境因素调查、识别要覆盖园区所有进驻项目及其产品、活动和服务,包括园区基建活动、办公活动、进驻企业的项目建设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工业“三废”排放和危险废弃物产生及处理、厂界噪声、潜在火灾、潜在爆炸、能源资源消耗、相关方活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内容,还要关注进驻企业外程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在全面调查识别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环境保律法规标准和园区发展规划、区域环境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准则等要求,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进行环境影响大小的评价,以确定园区重要环境因素,作为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管理的重点内容。园区重要环境因素要随着园区发展、进驻企业建设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及时更新调整。
园区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包括通用要求和要求两部分。通用部分主要包括一般性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园区所有企业均要遵守,如*共和国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条例、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等等。部分要求主要是指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的特定环境活动所需要的性标准规范,如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纺织染整工业、制浆造纸工业等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等等。园区主管部门要组织进驻企业全面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应用于相应的环境因素。同时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进行更新。园区管委会要制定合规性评价程序,定期组织进驻企业进行园区环境合规性评价,出具合规性评价报告,发放到进驻企业,并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
基础设施 抽查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文件控制程序,并核查其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公司编制并实施《设备管理程序》,基本符合。
查有设备台帐,生产设备配置充分:斩拌机、切菜机、电炒锅、速冷库、平板炉、冷库、冻库等。
查有生产设备清洗记录,每天用前用后清洗。
抽查设备的维修保养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组织的运行环境,其是否适宜? 询问负责人为管理工作环境所制定的相关文件,如卫生管理制度等,以及查看车间温湿度、卫生、空气流通、照明、噪声是否适宜?虫害控制等? 建立SSOP及《虫害控制管理程序》,现场查看车间环境,基本符合要求
内外部沟通 查看内外部沟通记录情况 建立实施了《内外部沟通程序》查了客户投诉记录,符合要求。
形成文件的信息的创建和更新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相关的要求是否形成文件并保持更新 建立和实施了《文件管理程序》,经查部门相关的程序文件、外部文件清单、适用标准清单均形成有效文件并保持更新有效,均受控,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