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上,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资源禀赋远远超过化石能源。2、促进全球产业链重构在碳中和目标下,产业链内企业间的经济交换,不再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量。3、推动资产重新配置伴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浪潮,资本市场的投资风口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4、以气候提升国际话语权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替代行动,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大国竞争格局。5、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技术研发与技术突破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6、创造新型业机会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碳中和带动了新型业务、新型企业、新型行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职业、新岗位、新的业机会。7、推动循环经济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需要生产体系、流动体系、消费体系的协同转型。
国际能源署数据也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到2018年碳排放总量达到94.97亿吨,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高,达52%,其次为工业部分,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能源革命之下,新旧产业被市场冠以“有可为”的新预期。这一预期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调研过程中,我们刚好遇到一位正在扔垃圾的大妈,在队员们的询问:“您对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何见解?”大妈回答道:“社区内设了分类垃圾桶,但在平时都懒得去分类,一股脑往里丢,平时不怎么用,上级来视察的时候才拿来应付一下。”又说到:“其实大家都明白垃圾分类的好处,虽然比较麻烦,但也能接受,但社区一直对垃圾分类这块不够重视,垃圾桶都成摆设了,没人带好头,大家也都不了了之。”这恰恰反映了社区意识与居识的一种冲突,社区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行为,但跟不上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如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素质较高,如若能够加以重视及引导,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定能迎刃而解,所以需要相关负责人起到带头作用,积听取群众意见,积进行垃圾分类,打好环境保卫战。让垃圾分类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同时,企业还需考虑实际情况,在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特性,制定系列切实可行的低碳战略。在2013年之前,中国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都维持在大约8%的水平。在2013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整体节能减排举措的推进,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五大部门。在“双碳”目标下,企业要实行低碳转型,需要在技术突破与市场创新的驱动下践行,这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由于市场预期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不能太多,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机遇。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机构所揭示的“碳中和”影响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能源一线。包括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带来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着持续发展机会;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着的发展等方面。除了给能源、钢铁等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之外,与“新基建”和科技产业的双向互动也不容忽视。我们的观点认为,“碳中和”涉及的行业并非局限于传统产业,与科技企业也密切相关。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本身对电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会将服务器安装在山间隧道内或海洋里。
怎么才能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看一看你我的生活:坐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吃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玩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转向绿色低碳。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